返回首页

当前最新:谯城区以数字赋能 力促中药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

来源:广东省有机农业协会

谯城区中药材种植面积85万余亩,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31万亩,中药材种植居全国之首。目前,谯城区在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,抢抓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,加快中药材产品供应链建设,打造长三角绿色中药材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。

智能化育苗

投资1000万元,建成了智能化育苗中心,实现了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数字化,融合5G、物联网、视频可视、智能传感器等多项技术,定时、定量、定位收集环境数据。根据作物的需求曲线和栽培环境、土壤、作物本身生理状况实时监测,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,智能化管控温室设备运行、水肥设备运行,对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进行精细化调控,建立不同作物的农业数据模型,实现公司育苗智能化的生产管理。目前,已智能化育苗半夏、黄精、亳菊、亳白芍等药材品种脱毒组培苗20余万株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数字化赋能

投资300万元,建设亳白芍、亳菊、亳花粉等10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园。运用“互联网+”对示范园的土壤、温度、湿度、风力等影响因子进行实时监控,并对作物苗情、病虫害等发生的趋势进行分析、模拟,并利用智能化专家系统,准确地进行灌溉、施肥、喷洒农药。

智慧化监管

通过数字化平台将示范园基地的村、乡镇、区三级监管纳入数字化管理,实现中药材生产过程全程管控,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。生产经营主体纳入智慧监管平台后,有利于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,禁止使用高毒禁限用农药,从源头消除中药材质量安全和生态危害的隐患。同时,强化中药材生产过程监管,建立健全中药材生产档案、产地准出、质量追溯制度,确保产品有据可查。目前,全区已有80余家中药材规模生产主体纳入平台管理。

数字化管理

全区87家规模以上药业加工企业建立了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,实现了从原料采购、加工炮制、包装入库、产品销售数字化管理,为企业管理精细化、消除安全隐患、降低生产成本、增加企业效益等方面提供了数据支撑。实现中药材“源头可追溯,标准可规范,质量可保证,数据可互通,模式可推广”,促进了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。2022年,中药材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72.6亿元,2023年第一季度产值49.2亿元。

电商化发展

全区560多家花茶企业,花草茶品种1000多个,2022年,花茶产值达91亿余元,2023年第一季度产值25.3亿元。花茶产业已成为该区除白酒、中药材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,赢来了“花茶之都在谯城”的美誉。目前,全国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花草茶类产品85%以上来自谯城区,形成了一批具有互联网品牌影响力的电商品牌与门店,连续3次获国家邮政管理局“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”。

下一步,谯城区将从以下三个方面,以数字赋能,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。 一是成立专班。成立谯城区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,具体负责项目统筹工作。围绕我区“一县一业(特)”中药材全产业链产业和基地建设,成立专班,强力推进数字中药材建设。当前,谯城区正围绕建设“世界中医药之都”核心区,认真贯彻落实市委“六一战略”,区委“六区建设”抢抓历史机遇,秉承绿色、安全、健康的发展理念,全面助力中医药产业升级。 二是加大投入。依托谯城区农投公司投资1亿元在赵桥乡建设高标准中药材智慧育苗中心及种质资源圃项目,坚持“科技化”,突出种苗培育设施设备、攻关掌握运用核心技术、人才资源共享;坚持“示范化”,突出药材品种、技术、种植模式、经营管理理念和标准化种植;坚持“智慧化”,强化数据运用,拓展中药材种苗智慧化育苗范围。 三是统筹推进。数字中药材建设项目工作以中药材产业为基础,以农业物联网、农业大数据和农业生产协同为价值的实现途径,创新工作难度大、实施内容多、实施周期短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,要整合资源、统筹规划,形成工作合力,协调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。

文图:吴珍杰 李井山

美编:张 鹏

校对:徐雪纯

审核:魏 强

监制:伊明

主办:谯城区融媒体中心

标签: